什么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时代不可阻挡地来临了(1)(图)

视觉文化时代不可阻碍地来袭了。

现在,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方式尚未作为文化生态的掌控,大众愈发越依赖于借助视觉来认知和理解全球。面对视觉文化的冲击,不同门类的文艺风格都在出现深刻改变,尤其是以哲学话语为主导的特色文化,更是遭到生存性的危机。

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性的文化景观,视觉文化颇有问题是现今极为重要的文化热点之一。7月19日,鲁迅艺术大学文化传播与管理系举办专题座谈活动,著名专家张伟、文然、罗中起与我省中青年专家一同围绕“视觉文化时代与戏剧生产”这一主题,深入讨论了“视觉文化时代如何影响着社会生活”、“如何对待图与文的激烈矛盾”、“如何培养国民的媒介素养”等话题。

视觉文化的涵义不只是限于哲学和戏剧的界定,而是广泛涵盖到社会学、政治学、符号学、历史学、性别研究等各种难题……今天的视觉文化更像是一种“表演文化”

30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过:“当代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时间印证了丹尼尔·贝尔的判断。

从文化史的视角来看,人类历程了口传文化时代,然后是印刷文化时代,现在早已步入到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和影像从来没有像那天这样全面地影响着社会生活。鲁迅艺术大学副主任吴晶琦从戏剧史与视觉文化之间的关系切入,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一概念形成的背景。她说:“视觉文化概念最早是由戏剧史专家阿尔珀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倡‘新艺术史研究’时强调的。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核心,展开了对视觉戏剧与视觉景观的全面丰富的探求。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对于戏剧生产的阐述,除了围绕艺术原本之外,必然会进入个体心理、社会心理、时代演进、历史境遇和社会化等多个维度。”

辽宁大学副主任王鑫认为,视觉文化的涵义不只是限于哲学和戏剧的界定,而是广泛涵盖到社会学、政治学、符号学、历史学、性别研究等各种问题。她将视觉文化分作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个是直观文化,另一个是景观文化。

“从直观文化的层面来看,视觉文化就是图像文化,图像在当今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涵义和理解的方法。”为什么图像会变成文化生态的主导?大众又难道乐于用图像来表达呢?王鑫认为起因有三:“第一,图像成为形象更易于被人识别和记住,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官,是理性的;而文字是借助人的听觉识别处于认知的过程,是理智的。显然,读图更为便利和快速,也不费力气,但却流于表面;文字虽长达耗力,但却深刻。第二,作为含义的贯彻载体,图像对于解释者而言更为丰富和多元。第三,Show文化使然,以自媒体为例。人们在微信圈和微博圈当中传递各种私人化、生活化讯息时,图像从而令很多信息具有更强的展现性,在展示的过程中收获点赞和评论,发布者更容易取得存在感。以我个人的微信为例,其中以图像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微信获得的点赞和评论要达到文字信息内容的10倍以上。”

王鑫还以人民日报微博为对象做了一个小调查,在7月18日那天,人民日报微博共公布约50余条微博,全部配图,无论是新闻类的、生活类的抑或小清新、情感类的都有图,有的以图为主导,有的则配图作为表明。她说:“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传播,更偏向于图像携带文字,也就是说,以往是图像表明文字,文字为主,现在是文字环绕图像,图像为主。这种直接的颠覆说明,文字让位图像。图像作为我们了解世界、理解问题、表达看法和释放诉求的直接契机。”

视觉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是景观文化。景观文化比图像文化更具备立体性、介入性、体验性和制约的潜移默化性。王鑫解释说,景观文化在日常生活层面是以商品的形象化方法展现,强化消费的符号性;景观文化在文化生活层面以电影景观、身体景观及其网络景观等具体形态展现;景观文化在戏剧生活层面是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展现,强化的是身心感受的别致和丰富;景观文化在社会生活层面以“出位”的行为模式展现,强化的是他们基于视觉关注而产生的社会压力,比如对社会行为的“围观”。

事实上,今天的文化除了如丹尼尔·贝尔所言终于变成一种视觉文化,更超越了他的想像。在王鑫看来,视觉文化更像是一种“表演文化”,“图像文化是一种舞台,景观文化是非常复杂化的舞台。人与图像和景观之间组成了一种交互关系,视觉文化嵌入到人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法之中,甚至能够分清道具、布景与真实的关系。或者可以说,今天的视觉文化早已步入到与丹尼尔·贝尔所说的视觉文化不同的后视觉文化时代——一个舞台的时代。”

现今已经展现出文学图像化的趋势……图与文的惨烈冲突与碰撞将是文字、文学不断扩容和再次建立界限的过程……一种全新的、更高级的图文共同体或将诞生

视觉文化时代导致许多讨论,比如“文学终结论”、“图文冲突论”。

图像和文字在将来真的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吗?即使不然,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又将怎样发展?为此,辽宁大学博士刘秀玉有深入观察,她觉得,不可回应,当下已经展现出哲学图像化的趋势。“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的接受模式出现了重大转变,精英阅读向大众阅读转变,审美距离向距离销蚀转变,凝神感悟向消遣体验转变,主动阅读向被动看图转变,如此之类。文学的图像化对传统的阅读模式和阅读范式带来深刻制约,因此造成了‘文学终结论’、‘图文之争’等对哲学自身存在的抑郁情绪。”

什么是视觉文化_视觉文化方兴未艾_北京右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只是,刘秀玉表示:“如果我们无法将现今的‘图文之争’放在开放的历史情境中来看,从历史的存在角度把握和考虑图像化带给的窘境,那么,或许会稍许急躁和恐惧,多些冷静和豁达。”

刘秀玉认为,视觉文化时代将构建新的图文共同体。她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演进,图与文一直是不可分割的,读图时代绝非文字的终结。因为图与文的激烈争执与碰撞将是文字、文学不断扩容和再次建立界限的过程。我们怎么能够重生图像的迷雾,抵达事件的缘由?这就需要考量文字的力量,倚重文字所包蕴的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等多重原因。惟其如此,我们才可以自信地等待一种崭新的、更高级的图文共同体的诞生。”

不能回避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带来年轻人的妨碍……如果不加以恰当引导,很可能沉浸在流动的影像中,而忽视了周围的一切,这就是读图时代带给的麻醉心理效应

影视戏剧占据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占领地位。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艺术、文学、书法、摄影等戏剧形态,但一定接触过电视、电影、新媒体。影视戏剧究竟为他们带给了哪些、究竟能否改变哪个,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丰富的答案。青年专家蒋尧尧觉得,改变是必定的,这种改变有时极力、有时和缓,尤其是对年轻人。

蒋尧尧的专业是影视研究,近来,她很关注青春影片这一领域,尤其是“小时代”系列、《后会无期》等佳作。作为视觉文化的代表,电影充分体现出对大众的生活状况、思想状态的妨碍力。对此,蒋尧尧坦言,电影可以潜移默化地颠覆一个人对世界的了解和理解,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看电影来确定自己了解世界的方法与视角。“因此,我们不能回避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带来年轻人的影响。在现今那样一个读图时代什么是视觉文化,媒介无处不在,视觉文化以各类方法、各种形式充斥着大众的视线。对于那些目标受众来说,如果不加以恰当引导,很可能造成沉浸在流动的影像中,而忽视了周围的一切。你或许身在社会之中,在广泛地参加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却离现实生活愈发越远。”蒋尧尧提醒说,这就是读图时代带给的麻醉心理效应。

如何学会“读图”,分辨良莠,如何适应“读图时代”,这是蒋尧尧觉得现阶段文化界、学术界应该细致研究的难题。“这便涉及到媒介素养的概念。当我尝试向我的学生传递媒介素养的信息时,也会遭遇这些问题。比如,当视觉戏剧中的细节分析被只是视觉教育的一部分时,对于戏剧来说意味着哪些呢?看电影是一个有趣的、值得享受的过程,那么学电影要学什么呢?学电影是把握并理解视觉文化的一个方式,积极且有含义。因此,我觉得,应当有观念地举办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要扫除视觉文化文盲,其根本方法是使国民具有媒介素养……必须关注视觉时代的文化变迁,因为视觉文化对每个人都强调了新的要求

视觉文化方兴未艾_什么是视觉文化_北京右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针对许多人来说,媒介素养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仅影响着文化的内容与方式,更影响着人的文化生存,如何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成为新的话题。

著名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初期的今后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曾强调:“人类社会正在催生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大众很容易被视觉文化的斑斓所误导,失去选择、辨析的素养,甚至变成视觉文化文盲。要扫除视觉文化文盲,其根本方法是使国民具有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类媒介信息的剖析批判能力或者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演进所应用的素质。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培养他们具备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无法充分运用媒介资源建立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相当晚且不够深入,已经展现出严重匮乏的弊端。对此,青年专家杨逾涵认为,面对诸多光怪陆离的听觉图像,大众的注意力更易被假象所打动,缺乏越过表象研究本质的素养,“从这一视角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涵义显而易见。”

杨逾涵提醒说,必须关注视觉时代的文化变迁,因为视觉文化对每个人都强调了新的要求。“人们偏爱图像、影像,不是源于他们针对文字的焦虑、疲倦,而是当代文化演进的自然推向。特别是网络科技尚未大幅成熟,延伸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视觉文化时代什么是视觉文化,图像、影像的阅读意义超越了资料性和欣赏性,受众从中受到的除了是视觉冲击、审美愉悦,更会获得一种文化熏陶。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型态的转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类认识方法、思维模式进而意识形态的转变。”

如果将媒介素养画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图,那么可以界定为几个层次。杨逾涵分析说,底层是对媒介信息的选取和探讨能力,中层是对媒介信息的解构和应用素养,最高层是对媒介信息的造就能力。其中,对媒介信息的选取和探讨能力是通常受众应该具有的。

杨逾涵在大学主讲文学修养课程时加入了一个剧本评论的环节,学生们很喜欢。她说:“视觉传播才能使人造成一种扑面袭来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感,更易接受和投入。电影展现影像,令人有观看的欲望,观看过后就会形成分享感受的梦想。观看欲望的唤起源自他们对场景感的一种追求,而分享梦想就涉及到如何阐释视觉文化、怎样解读视觉文化背后的深层意义等弊端。而阐述能力的优劣在于媒介素养的高低。”

在视觉文化时代,懂得处理与媒介的关系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的素养,要培养面对媒介时的选取能力、理解素养、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并且思辨性回应能力,进而做到识别、选择和思考媒介内容。媒介素养的产生将帮助他们找到应对视觉文化时代的正确方法。(记者/王研)

添加微信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设计培训_平面设计_品牌设计_美工学习_视觉设计_小白UI设计师,原文地址:http://www.zfbbb.com/?id=3455

上一篇:视觉传达快题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上海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下一篇:什么是视觉文化用光影解读城市丰庆(1)_国内_光明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