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3d电影的软件《阿凡达》之后,3D电影市场开始回春

而纵观世界影片行业,3D电影也开始发生下降乏力的征兆,反而2D电影行业开始回春,两者的票房差正逐步缩小。

在《阿凡达》之后,3D影片市场虽然不乏《少年Pi的魔幻漂流》《泰坦尼克号重制版》这样的视觉佳作。

但目前再提及3D电影,人们的印象已经不再是从屏幕走下来的红色巨人、孟加拉虎,而是应该自费购买的劣质3D眼镜、两眼一抹黑的暗光画面或者平均要贵上3-5元的票价。

在3D电影刚兴起时,让消费者选择票价更廉价3D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目前的话说,这是一次消费升级,但后来的消费者还没养成3D观影的消费意识。

2012年,中国新增了14部对于3D和IMAX影片的引进,是《阿凡达》后3D影片行业最好的一次市场教育,在大众消费者的理念里3D开始与「大片」画上等号。

当抱着「贵就是好」朴素消费观的消费者已经认同3D电影的价值,买票进场,结果看完发现,所谓的3D其实和家里电视开了一次就没再开过的3D效果没啥两样。

影片行业却由于这个偶发性的消费趋势更加魔怔,无论是悬疑片、言情片还是动画片,都起初转制3D影片提高票价。

3D电影更加高涨,直接影响了读者的观影感受:过去买了票才能看,现在还必须自费购买溢价极高的3D眼镜;虽然明亮的场景,经过镜片的弱化后暗的几乎不可看,看3D电影成为了花钱买难受。

也有影院从事人员透露,3D电影之所以看上去会比2D电影暗很多,除了由于光栅式3D眼镜遮住了光线,还和影片院的放映机有关。

一般影院放映3D影片或许使用4200W或者6500W的氙灯,前者售价约为8000元,使用寿命1200小时。后者价位约为10000元,使用寿命为500小时。为了节省放映费用,影厅可能会使用更低色温的氙灯放映。

电影是科技,也是娱乐;是艺术,也是生意。

发行公司为了增加票房收益,而热衷于转制3D影片,在商业上无可厚非;电影院为了节省费用,降低3D放映机的亮度延长使用年限,目前还找不到标准来约束这些行为;虽然想要避坑的观众,却不能选择2D电影,这成了浇灭观影热情的最终一壶冷水。

从《阿凡达》开始,持续十数年的3D电影教育,最终却成为了「圈钱」的套路,这不难理解何以先前追捧先进视觉科技的知名影迷们,纷纷调转枪头,成为2D电影最忠实的拥护者。

抵制所有「后期3D」电影?也不必过于激进

事实上,关于真假3D的探讨在3D影片大火后就经常都没有停过。

5年前他们吐槽《谍影重重5》变成了催吐的《叠影重重5》,5年后他们仍在怀疑丹尼尔·克雷格的最终一部007影片会不会因后期3D转制而作为最烂一部。

一次次被攻击双眼的观影的经历,让影迷们谈「转」色变,非2D、IMAX3D不看已成这部分消费者的共识。

在多数人的思维里,立体效果最好的3D电影必须全程使用专业的3D摄像机,通过两台摄像机模拟左右眼,这样拍下来的视差效果才最真实、自然,而前期模拟的3D效果都并非在糊弄人。

但实际上在3D电影工业里手机看3d电影的软件,用传统摄影机录制再转制3D场景是制作一部3D影片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使是一些宣传使用原生3D摄像机录制的影片,也必须对一些镜头进行后期转制。

其中的缘由有众多,例如3D摄像机的体积太大,很难拍摄一些狭小空间的镜头;一些环境多变的镜头很难确保两个场景同时只用,只能拍摄单个视角等等。

然而,用原生拍摄还是后期转制来判定3D效果的优劣并不细致,对最后立体视觉效果影响最大,还是后期制作的工艺水准。

而大多数转制3D电影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大一个别因素还是优秀的前期转制工作必须摆脱这些困难手机看3d电影的软件,其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太高。

▲中:StereoD的CEOWilliamSherak

《泰坦尼克号重制版》应该是2D转3D电影最成功的案例,FXGuide曾访谈过负责该片95%后期制作的公司StereoD,后者曾参与过《阿凡达》《美国队长》《雷神》等影片的后期制作。

StereoD的CEOWilliamSherak在访谈中分享了这部1997年录制的老影片打动卡梅隆、走出平面荧幕的秘密:297000帧场景,一帧一帧抠,没有哪些秘密武器,也没有哪些魔法按钮。

▲制作简单的一帧场景必须探讨物体的场面深度,做成有视觉差的场景

《泰坦尼克号》出色的转制工作背后有两个数字值得一提——总共耗资了1800万英镑,和约60周时间。

与之相比,国内主流的3D转制成本大约为500万人民币,为了尽早上映,其转制工期往往只有寥寥几周。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所谓的「3D影片」只有片头和字幕有立体效果,3D转制就像是给海报盖上一个闪耀夺目的Logo,能把读者吸引进影院,目的便超过了。

▲因为「特供3D」而好评如潮的《谍影重重5》

粗糙的前期加上偷工减料的放映,市场过度消耗了读者针对3D电影的耐心。

竭泽而渔的下场,便是消费者自发地拒绝3D电影,被冷落已久的2D电影则误打正着地迎来了一次口碑宣传。

低水平的转制3D电影何时休矣?5年前的《叠影重重》没能唤醒观众,5年后的《暗丘》也不必定能让读者擦亮眼睛,甄别真假3D。

现在想要看一场好电影,消费者必须先去知乎了解各种标准有何差别,再去小红书等系统收集影院观影指南。

看电影,或者说看好一部小说成为了一门学问,有了一定的门槛,这对规模庞大的院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当线上高品质观影越来越方便,线下普遍的视听体验却做不出差异化,甚至非常糟糕,让消费者还乐意选择电影院观影的原因将更加乏善可陈。

为了提升票房总额完成经营目标而排斥2D、过分注重3D电影,电影院最后逼走的或许不仅仅消费者,还有这块大屏幕本身。

少说废话。

添加微信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设计培训_平面设计_品牌设计_美工学习_视觉设计_小白UI设计师,原文地址:http://www.zfbbb.com/?id=5385

上一篇:装修设计3d效果图软件 “酷家乐”家装设计10秒搞定有个(组图)

下一篇:3d人偶模型软件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中国极具影响力CG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