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公司从哪来,考古5位世界顶级工业设计师记录的第一个作品

生活中的“偶然”更多还是“必然”更多?也许我们很难达成共识,但都必须承认,许多重大的人生决定是从突发奇想开始的。

而在工业设计领域,“奇想”具有无限潜能,说不定哪天就会走入千家万户,造福人类。于是今天我们不聊“要去哪”,聊聊“从哪来”,考古5位世界顶级工业设计师记录在册的第一个作品,看看他们是从怎样的“奇想”走向人生巅峰。

SK4收音留声机

迪特·拉姆斯

德国设计之所以能成为优秀设计的代名词,很大程度归功于迪特·拉姆斯。他是二战后德国诞生的“新功能主义”代表人物、简约派设计风格创始人。

上世纪70年代,拉姆斯提出被设计界奉为圭臬的“设计十诫”,任意一条放在今天都仍然掷地有声,同他的作品一样历久弥新,在德国乃至国际工业设计史上都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工业设计之父

迪特·拉姆斯 Dieter Rams

拉姆斯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23岁时加入德国家电制造巨头博朗 (BRAUN),29岁晋升为博朗首席设计师,领导博朗设计部门30余年。

他和他的团队以“少却更好” (Less, but better) 为设计信条,打造了计算器、投影仪、口袋音箱等一系列经典产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永久收藏。

1956年,24岁的拉姆斯和乌尔姆造型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Hans Gugelot共同设计了一个收音机留声机组合装置。它是拉姆斯首个问世的作品,翻开了德国新功能主义产品设计的时代篇章。

· 拉姆斯1956年作品“SK4收音留声机”

SK4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的人机界面布局,功能集中,外观简洁工业设计公司,操作友好;拉姆斯还大胆采用当时刚上市的新型材料塑料玻璃,给机身做了一个透明罩,让人机界面一目了然,尽显理性之美。

如拉姆斯所说:好的产品本身就是说明书;塑料玻璃罩成为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沟通窗口,还意外赋予SK4一个唯美的别名——“白雪公主之棺“。

造型上,SK4延续拉姆斯标志性的理性美感,用纯白色金属取代那个年代通用的木质外壳;方形边框和直线条简约而不简单,深沉而不沉重,在当时来说是极创新的表现手段。

上世纪60、70年代,德国很多产品都是利用消费者的时尚需求投机取巧,设计流于表面,缺少功能上的考虑。在拉姆斯看来,无疑是一种视觉污染。

· 拉姆斯代表作品“606万用置物柜套装” (1960)

于是在他开创的设计方法中,风格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结果,操作便利、视觉简约、细节精致才是工业设计的真谛。

拉姆斯的思考与见解影响着近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进程以及全球一批又一批设计工作者。直至今日,以苹果和无印良品为例的很多产品造型及其界面设计中仍然能发现大量拉姆斯的设计手法,称他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丝毫不为过。

斯特纳复印机

雷蒙德·罗维

在同时代的美国工业设计师当中,雷蒙德·罗维当数最风度翩翩、最有商业头脑的一位。1893年,罗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对设计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速写本里画满了飞机、汽车、火车。

一战结束后,当罗维身穿退伍军装、说着蹩脚的英文、怀揣50多珐琅来到美国时,谁都没想到,这位落魄一时的法国人会成为日后奠定美国现代设计流行风格的关键人物。

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

雷蒙德·罗维 Raymond Loewy

罗维的第一个工业设计作品也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起初,罗维在美国从事插图和橱窗设计,直到1929年,斯特纳复印公司 (Gestetner) 找到罗维,委托他对产品进行改造,罗维才开始涉足工业设计,朝着儿时速写本里的飞机汽车梦迈进了一步。

· 左图为斯特纳复印机原有设计;右图为罗维的改型设计。

原本的斯特纳复印机结构松散,导致加工难、清洁难和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公司方希望罗维能在五天内完成一个新设计,将机器的外观和效能更好地结合起来。

罗维的对策是设计一个外壳,包裹住复印机内部机械结构;改变转动曲柄和台面的形状;并用苗条稳固的支架代替了之前粗壮突出的四脚。经此番改造,原本零乱、丑笨的复印机变成了时髦、雅致的流线型办公家具“热款”,销量节节攀升。

作为设计与商业完美结合的第一例,罗维的首单生意开启了美国工业设计新纪元。

· 罗维是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设计师。

罗维最杰出的贡献是几乎一手促成了美国设计与商业的联姻,首开工业设计的先河。他通过自己的设计帮客户实现商业上的成功,而使更多企业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开始纷纷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或雇佣设计顾问。

在罗维近7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完成了不计其数的设计,范围之广泛大到飞机、轮船、火车、宇宙空间站,小到可乐瓶、香烟、邮票、餐具······《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他:毫不夸张,罗维先生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形象。

· 罗维部分设计作品

深谙商业化社会中媒体曝光的力量,罗维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公关手段创造出所谓的“罗维奇迹”。他用知名度为设计开路,在当时的美国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设计史论研究家王受之这样评价罗维:“罗维从来没有企图建立自己的设计体系或者设计学派,他是一位高度商业化的设计家······他曾说‘对我而言,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

· 1953年,罗维为斯图德贝克 (Studebaker) 设计的星线汽车 (the Starliner) 成为公司销售最好的车型之一。

· 1974年,罗维为苏联设计的莫斯科人汽车 (Moskwich) 是苏联政府委托西方人设计的第一个项目。

罗维的一生精彩纷呈,然而有些东西从“斯特纳复印机”时代一直延续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那就是罗维所奉行的“功能与外形相互强化”的理念;将一切产品流线化是他坚持的设计准则,简练、典雅、美观是他一生追求的境界。

纸篓打印机

深泽直人

将无意识的行为转换为可见之物——深泽直人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概括为“无意识设计”。他认为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类最自然的欲望和最直接的需求,将被忽视的“生活细胞”捉住,放大,注入到原有的产品中。

设计不应该造成“适应负担”,产品是为了满足而不是改变人类的生活。

日本国宝级设计师

深泽直人 Naoto Fukasawa

曾为苹果、爱普生、无印良品等多家知名公司进行产品设计,深泽直人包揽过日本内外的五十多项设计大奖,坚持用最少的元素展现产品全部功能。

他的“无意识设计”作品不会让你觉得生活多了些什么,但一定会让你觉得生活变好了。如著名德国工业设计师葛切奇评价,深泽直人可以“亲吻一只青蛙让她变成公主”。

比如,深泽直人注意到电梯不拥挤时工业设计公司,人们习惯靠在角落,于是在他操刀设计的日立电梯中,电梯的四面墙壁连接成一个没有尖角的圆弧形,给人一种圆润温柔的包裹感。

· 深泽直人操刀设计的日立电梯

再比如说,深泽直人的第一个工业设计作品“纸篓打印机”,也是“无意识设计”的范例。他注意到人们取走打印文件时偶尔会顺手扔掉一些废纸,只不过前者是有意识的,后者是下意识的。

深泽直人捕捉到了这一行为习惯,于是在设计中照顾到它,在打印机的底部连接了一个废纸篓。

· 深泽直人1998年作品纸篓打印机

诸如此类,无数人在无数个瞬间做出的无数个无意识行为就是深泽直人的灵感来源,试问,这样的设计师还怕江郎才尽吗?

Prado书桌

康士坦丁·葛切奇

即使你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也很难错过他设计的桌椅、沙发、垃圾桶、灯具甚至是圆珠笔。

素有“鬼才”之称的德国工业设计师康士坦丁·葛切奇以批量制造产品设计闻名于国际舞台。他崇尚将实用性完美融入人文主义理念,“工业化以适用大规模生产,简单的形态以符合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真实存在以成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

时代的设计师典范

康士坦丁·葛切奇 Konstantin Grcic

葛切奇的作品造型比较有辨识度,出人意料的拐角即是他的落款。比如这把耗时三年设计出的“一号椅子” (Chair_One),就是将多边形几何之美韵发挥到了极致,很快成为家具界的时尚icon。

这把椅子结合铸铝工艺,以聚酯粉末涂料涂布,能够适应各种气候温差变化;基座以混凝土表面模具成形,洁净光滑——借助高科技材料也是葛切奇的标志性手法,这无疑为他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激进的职业路线。

· 葛切奇代表作品“Chair_One一号椅子” (2004)

葛切奇的设计讲究逻辑性:作品是极简的,也是“严丝合缝”的;它们纯粹的几何造型背后有严谨的工艺流程和对材料的执着追求做支撑,完全经得起时间和行业推敲。

与此同时,葛切奇凭他敏锐的人文眼光为作品注入情感和原创性。他从不拘泥于工业设计领域固有的意识形态和创作手法,总能在大家已经熟悉的产品基础上玩出新花样,为家具和家居用品提供一些更富洞察力、更智慧的解读。

· 葛切奇代表作品“MayDay便携台灯” (1999)

葛切奇记录在册的第一个工业设计产品诞生于1996年,是一张名叫Prado的书桌。最开始,葛切奇是打算给自己的办公室设计一个书架,结果“书架”慢慢显现出了桌子的纵深,于是葛切奇灵机一动,干脆把它变成了桌子。

· 葛切奇1996年作品“Prado书桌”

虽然Prado沿用了传统书桌的木质结构,但它的设计理念是100%先锋的。

这张桌子有很多开放界面,几乎完全取缔了封闭的储存空间。实际上,这是葛切奇对于计算机时代的解读和致敬:上世纪90年代末,电脑的普及让抽屉等传统家中储存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丧失意义,Prado书桌即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正如这张桌子,葛切奇的许多设计作品都注定将要主宰潮流和未来普通人的生活。

Martian不锈钢烧水壶

柳宗理

柳宗理是日本老一辈工业设计师,德高望重,产量丰沛,同时也是备受国际重视的工设巨匠、首批被西方载入史册的亚洲设计师。他将民间艺术的手作温暖融入工业设计,堪称一位真正的“手”艺人。

柳宗理一生质朴,坚持用双手拿捏、抚握、思考和修正他的每一件作品,从不画设计图,而是直接制作实物大小的石膏模型,透过双手感受物件与人的契合。

如此诞生的作品,才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生活。

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

柳宗理 Sori Yanagi

柳宗理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蝴蝶凳 (1956)。两片弯曲定型的合板,通过一个轴心,反向而对称地连接在一起,造型犹如蝴蝶扇动着蝶翼。

这件作品在1957年拿下米兰三年展金奖,隔年获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永久收藏。

· 柳宗理代表作品之“蝴蝶凳” (1956)

将功能主义与传统手工结合,是柳宗理走遍日本各地、深入民间生活的最大体悟。他在一个冰冷的工业时代,窥探到了真正人性化的源泉。

· 年轻时的柳宗理

柳宗理的第一件工业设计产品是一只“平淡无奇”的不锈钢水壶。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只水壶看上去没什么稀奇古怪的,但接触后就会愈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考究,每一处弧度、转折都流露出他对实用性的执着,如母亲对孩子般呵护着使用者。

· 柳宗理1953年作品“Martian不锈钢烧水壶”

用双手创造出的实用之美,同样需要用双手慢慢摩挲出绵长的情味。

水壶出水口的弧形部分是手工焊接的,制作难度极高;壶把手略微倾斜,以减轻倒水时手的负担,便于控制出水量。盖口做了加宽设计,手可以直接伸进去清洗;壶底面积也比普通水壶大,烧水更快。

在这只水壶,或是任意一件柳宗理的作品身上,我们似乎都看不到设计师的自我主张,也看不到芜杂的装饰,但却看到了生活场景中它们最大程度的舒适度与机能性。

区别于年轻一代设计师,柳宗理并不追求多么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却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无意间创造出了浑然天成的柳氏美学。

· ·

像走完一片森林,发现入口和出口的风光同样美丽,五位设计大师们的第一个作品,某种意义上也是他们的“最后一个作品”——存在于几十年前,却预示着各自坚持一生的信仰。

无论是拉姆斯的“少却更好”,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还是葛切奇的人性解读,罗维的商业头脑,他们相信了一件事便相信了一生,选择了一条路便踏实走完,拼凑在一起,便造就了包罗万象的时代。

而时代不需要每个人精彩,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添加微信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设计培训_平面设计_品牌设计_美工学习_视觉设计_小白UI设计师,原文地址:http://www.zfbbb.com/?id=8556

上一篇:工业设计公司第十二届中国工业设计周在安徽蚌埠隆重启幕,点燃设计创新高地!

下一篇:游戏测试AMD锐龙75700X加速频率降低至65W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