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师与雕塑家“雕塑”的美学问题

引言

此篇文章仅限于探讨工业设计中的“美感”,事实上此文是反对在工业设计中谈“美感”的,更准确地说,是反对片面的谈论形式美的。实体产品上体现出来的“美感”和雕塑作品上体现出的“美感”存在很大区别,产品是处理问题的手段的具体承载物,它的形式会因手段的不同而不同。在我看来,对一个产品而言它所呈现出的“美感”更多的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舒适感,甚至恰如其分到不会被轻易感知。

“美”这个话题着实不是我这个水平的人可以谈得来的,所以在标题中将美感加了引号,其实在这里我并非真的要谈工业设计(或者具体到某个产品上)中的美学问题,因为以我目前浅显的认识,我并不认为通常评价设计所讲的“美不美”或者“好看不好看”完全等同于艺术上所讲的美。不过两者也有共同之处,工业设计大部分工作内容都以物为载体,与艺术中的雕塑相对应,最终都会以某种实物呈现设计师或者雕塑家的行为,前者的行为就是设计过程,后者的就是艺术表达过程。

工业设计师与雕塑家一样,都是从主体出发,对客观对象施加影响,这个客观的对象也许是一堆塑料颗粒也许是一块石头,两种“工作”都包含主观感受的表达,又都受到客观对象的限制,因此设计师与艺术家区别就在于设计工作受到更多的客观对象限制,而艺术工作更多是主观感受的表达。

在我看来,两种“工作”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设计更偏向客观,艺术更偏向主观。正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度,所以很多设计就会给人“骑墙”的感觉,比如张马克纽森设计的椅子,我们很难界定它更偏向工业设计还是更偏向雕塑艺术,但以它上拍卖行拍出天价的结果来看,恐怕这把椅子更偏向雕塑艺术,只不过这尊“雕塑”恰巧以坐具为载体。

马克纽森设计的椅子

艺术品给人带来的感受不仅限于美感,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也许是欢乐的感受,也许是痛苦的感受,甚至是某种综合感受,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调动观者情绪。而设计则正好相反,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在设计过程中更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通过自己所做的工作表达某种情感,可以这样讲,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自己的主观情绪是保持压抑的。这也就引出了此篇文章所要讨论的问题,既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会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最终的产品给人带来的“美感”是从何而来的。

一个产品,比如一个电水壶或者一把剃须刀,它只是作为一个设计结果出现在使用者面前工业设计,这个设计结果同时承载着设计师的整个设计过程。通常的认识是将设计的过程看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刚接触设计,这样去理解设计是没有问题的,它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认识设计的路径。

工业设计概论 钱包设计_工业设计_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然而随着思考和实践的逐步深入,我们会发现设计师所面对的问题无法被彻底解决,设计师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必然会引入新的问题,例如我们要解决喝热水的问题,可以考虑使用玻璃杯,热传导较慢又易于清洗,但玻璃杯存在易碎的问题,因此可以改用不锈钢;虽然不锈钢杯子更耐摔,但不锈钢导热过快会非常容易烫手,热量散失迅速热水会很快变凉;在不锈钢杯子上增加把手可以解决烫手问题,但生产工艺又会变得复杂导致成本增加......新旧问题如此循环下去无穷无尽。至此,我们不得不对设计究竟在做什么重新进行一番审视。

“设计”或者英文design作为一个舶来词,对于中国人来讲更像是一个符号,古代汉语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现代汉语将字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意思。如果拆分来看,“设”指谋划,“计”指计算,可将“设计”组合在一起却变得难以理解了,我更倾向于将设计近似的理解为统筹,即通盘筹划。

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线性思路不同,将设计理解为统筹则是面状思考。例如家里突然来客人需要准备茶水招待,恰巧家里茶叶用完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思路,比如,先到楼下烟酒店买茶叶,然后回来烧水,等水烧开再沏茶;或者先把水烧开,然后下楼去买茶叶,回来沏茶;再或者干脆不喝茶了,直接喝白开水。这些都是线性的思维方式,也都能解决招待客人的问题,但是都不够好。

如果以面状的统筹思路出发,则会考虑烧水的同时去买茶,回来就可以直接沏茶招待了,这样看来已经比前面的思路好很多了,然而这也只是最初的设想,在下楼买茶时可能会突然发现旁边新开了一家点心店,这时你便会考虑索性让客人多等几分钟,买些点心回去招待得更周到些。

这样描述是想说明在具体设计实践过程中,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动态的,要求设计师不断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设计思路,在不断的摇摆中逐渐明确原来问题的核心是更好的招待客人又不要让客人等太久。设计师面对的就是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不同的人考虑必然会有不同的考量,例如有的人可能认为不要让客人久等,所以尽快买茶回去最好;有的人可能考虑招待周到最重要,所以除了茶点还会再买些水果。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取舍,就要求设计师根据客观依据对这些问题作出平衡。

所以,设计的过程并非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平衡各种问题的过程。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考虑客户的要求或是领导的要求,用户的需求、成本的考量、市场的考量等等,包括设计团队内其他设计师的观点,设计师要做的工作是将这些客观约束条件尽可能多的囊括在自己的设计考量范围内,分辨出其中的真伪命题,去伪存真,找到自己每个设计点的依据,为自己的取舍找到根据,而不是将客户或者领导放到自己的对立面,他们只是众多考量因素中的一部分,设计师不可能跨过这些客观约束条件自由表达想法,这也正是设计工作和艺术行为之间的最大区别。

设计师要能够关注到更多的问题,将尽可能多的问题囊括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一个产品最终能否有良好的市场反馈是由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的,某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导致失败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在整个链条中的作用固然巨大,但也不能保证内部团队一致认可的设计方案就能得到良好的市场反馈。设计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不是在增加产品成功的概率,而是在降低出错的概率,尽可能将问题考虑周全,出错的概率就会降低,反过来看,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概率就会更大。试想哪一个我们能够在上市面上买到的产品不是经过企业逐层确认才投入市场的,而真正能够取得良好市场反馈的产品在林林总总的市场中又有几个呢?某些设计师可能会想,都是老板或者客户不懂才会这样,那么请问如果设计师自己来决定一切,又能有几成把握取得市场青睐呢?

面对这些虚实混杂数量庞大的客观约束条件,设计师的知识储备量决定了思考范围的大小。一句话讲得很精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倘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根本没有考虑到某个问题,就不可能想办法解决(实际上是平衡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关系)它了。

考虑更多的问题并平衡它们,这样看来似乎生活经验足够丰富、知识储备足够多的人都能成为设计师了,我很悲观的认为并非如此。

这里就引出了另外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在平衡问题的基础上要做到足够巧妙。

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惯性思维,而设计师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却是跳出惯性思维。在学校中,通过基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教育,将人培养形成科学的惯性思维,文科生的思维、理科生的思维或是艺术生的思维;步入社会后,五花八门的职业再将人训练成更加具体的惯性思维,比如工程师的思维、销售的思维、医生的思维等等。这就使得不同职业的人在处理相同问题时会无意识的基于自己的惯性思维提出解决方案。

惯性思维会限制人只能从某些特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计师要做的是跳出惯性思维局限,从尽可能多的角度看待问题,也就是常说的“跳到盒子外面思考”,进而找到最巧妙的平衡问题的办法。提到吹风机,每个人脑海里浮现出的图像想必都是大同小异的,正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见过和使用过的吹风机都是同一种结构和工作原理,如果让其他职业的人去“设计吹风机”,必然会基于他们的固有经验出发,就像福特说的:“在没有汽车前,人们只会说需要一匹更快的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戴森无叶风扇和前两年推出的吹风机,人们需要的不过是清爽的凉风或是温和热风,而不是某个具象的产品,至于产品有没有扇叶都不重要,它只是达到某种目的手段的具体承载物。形成风有无数种方法,只是有的笨拙有的巧妙,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找寻更加巧妙的方法。

戴森吹风机

这里说的“巧妙”意思是方法更加高效(指平衡问题的方法更加高效,对于设计而言,则并不一定是以更高效为目的),有事半功倍的意味。

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巧妙是指用很简单的方法达到目的,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肥皂工厂想挑出流水线上漏装肥皂的空盒子,工厂请的专家们有的安装重量传感器有的安装X光透视仪,结果一个工人拿了一台电风扇对着流水线吹,空盒子直接被吹了出来。

工人和其他专家一样,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或者说惯性思维去思考挑出空盒子的问题,从出发点上看并不存在孰高孰低,不过是工人误打误撞的“土办法”更加巧秒而已。对比工人和专家,设计师要做的是有目的的找寻更加巧妙的方法。

工业设计_工业设计概论 钱包设计_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在设计中经常讲“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中之中”,“意料之外”就是指方法足够巧妙,“情理之中”就是指方法足够合理。除特殊情况外,设计师所做的设计是为了服务于人,而不是给人制造障碍,没有人希望在面对一台微波炉时一头雾水,热一杯牛奶结果四处横流。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都是非专业性的工具,它们都是人类某种生理功能的延伸,目的在于服务于人,不应给使用者造成学习障碍。

合理即符合规律,最重要的就是符合人的行为习惯规律。每个设计任务都是有时间约束的,设计师不可能无穷无尽的做下去,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应当将精力放在每个具体问题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形式。处理问题的同时会考虑方法,而方法会自然的会塑造“形式”,不同的设计师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处理问题,做为具体方法承载物的产品,产品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而巧妙的方法造就的“形式”就更加合理,也就是更加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因此也就更加触动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深泽直人设计的壁挂CD机。

深泽直人设计的壁挂CD机

并不是CD机上的矩形或是圆形这些简单的几何形式打动人,而是“形式”背后设计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人产生了触动,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塑造了这款壁挂CD机的“形式”。

面对一款产品,人往往更关注外显的形式而容易忽略隐藏的逻辑,对普通人而言这无可厚非,设计师没有权利要求用户探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用户只需要顺畅的使用产品就够了。但对于设计师而言,则恰恰相反,设计师应主动思考具象的形式背后隐藏的逻辑,而不是追求无谓的形式。忽略其他问题,将耳机孔和电源按键强行做成相同大小和对称位置,这种对形式感的无意义的追求是极不可取的。

设计是巧妙的平衡问题,用巧妙的方法将问题平衡后,产品会自然的呈现出出触动人心的外在形式,并且这种形式也必然是美的。

2019年3月

写于佛罗伦萨

添加微信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设计培训_平面设计_品牌设计_美工学习_视觉设计_小白UI设计师,原文地址:http://www.zfbbb.com/?id=11194

上一篇:企业宣传片联创文化传媒:很多人会问企业宣传片拍摄制作为什么这么火?

下一篇:品牌策划Kappa秉持着年度最到位的品牌,竟然是他?!